
AI生态监测与物种保护平台
野生动物智能保护平台是基于AIoT技术构建的生态监测中枢,集成红外相机、声纹采集器、生态传感器等多源数据,实现野生动物活动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。平台采用细粒度图像分类算法,可识别东北虎、海南长臂猿等200+物种,个体识别准确率>90%,平台实时解析物种行为轨迹,告警人虎活动重叠区域、栖息地异常扰动等风险场景,联动巡护员快速响应处置。通过保护区多部门协同管理模块,将监测数据转换为盗猎盗伐打击、人兽冲突调解、生态廊道规划等业务决策依据,智能生成栖息地保护策略与巡护路线优化方案。已部署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、海南热带雨林等十余个国家级保护区,累计收录影像数据1.2PB,支撑科研机构发表多篇SCI论文,助力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。

全场景设备兼容
• 红外相机365天全天候运行(-40℃至70℃耐候性),动态捕捉灵敏度<0.3秒,覆盖猛兽高频活动区域。

AI智能识别闭环
• 物种识别结果实时触发多渠道告警(APP弹窗、短信推送、广播预警)。

深度科学分析
• 生成物种迁徙轨迹、种群密度曲线,叠加人为活动热力图层,定位冲突高发区。

全业务链条管理
关键特性
GIS平台(地理信息系统)
动物监测平台
巡护管理平台
干扰监测平台
运维管理平台
基础数据平台
森林资源平台
系统管理平台
以卫星影像与三维地形数据为基础,整合矢量图层与生态资源专题图,支持二三维地图切换、空间量算及动态热力图分析。
提供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叠加、巡护路径可视化、卡口监控实时定位功能,实现林区界域、河流道路、相机布点网格化精准展示。
独创"观测此处"全景环绕技术,可快速评估栖息地地形特征,为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空间决策支持。

AI驱动物种识别与行为分析
- 24种精准识别:基于百万级样本库训练深度学习模型,支持东北虎、梅花鹿、野猪、黑熊等24个物种自动分类,夜间红外影像增强技术确保低光环境识别准确率。
- 多维度数据分析:自动生成物种活跃时段统计、占域分布图、种群相对丰富度对比数据,支持跨区域物种迁徙轨迹模拟与网格化密度分析。
- 视频智能管理:AI自动过滤95%无效晃动画面(如风吹植被),支持视频帧级物种标注、人工校验修正与收藏夹管理,科研数据检索效率提升3倍。
- 生态事件预警:监测到重点保护物种或异常人类活动时,自动触发报警并关联巡护系统,实现"监测-处置"闭环管理。

全流程数字化管护体系
- 轨迹智能管理:北斗/GPS双模定位记录巡护路径,支持离线8小时轨迹缓存,自动生成里程统计与覆盖区域分析报告。
- 事件闭环处理:APP端支持盗猎痕迹、生境数据等12类事件上报,后台可进行事件分派、处理进度追踪与统计分析。
- 安全防护系统:电子围栏越界即时报警,人员失联3小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,历史轨迹可回溯至分钟级定位精度。
- 设备联动控制:支持野外相机远程唤醒、参数调整,巡护人员可现场采集水质、气象等20项生态指标数据。

人类活动智能感知系统
- 卡口精准监控:道路卡口相机自动捕捉车辆牌照、人员面部特征(符合隐私保护规范),支持军车、民用车辆分类识别。
- 活动热力图谱:基于野保相机与卡口数据生成人类活动强度分布图,动态标记与保护区重叠的高风险区域。
- 异常行为预警:识别盗猎工具、可疑停留行为后自动推送告警信息,关联最近巡护人员位置实现快速响应。

万级设备智能运维中枢
- 设备全态监控:实时显示2000+野外终端电量、信号强度、存储状态,异常设备自动生成维修工单。
- 远程智能维护:支持固件批量升级、心跳周期调整、供电策略优化(根据温度/电量自动切换工作模式)。
- 防盗追踪系统:内置多重定位芯片,设备位移超20米触发报警,历史移动路径精确记录,防盗回收率提升至89%。
- 能效管理系统:柔性太阳能板搭配智能充放电算法,极端环境(-40℃至70℃)续航时间延长2.3倍。
生态资源数据中枢
整合森林小班数据(含林地权属、林种结构等15项属性)、保护区边界、道路水系等基础图层,支持专题图制作与空间交叉分析。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,可接入气象站、水文监测设备实时数据,构建多维度生态数据库。
森林资产数字化管理
- 资源三维看板:动态展示林地分布、龄组结构、保护等级等专题图,支持蓄积量变化趋势模拟与采伐限额测算。
- 火灾联防系统:联动防火监控球机,支持可见光/红外双模式火情监测,巡航预置位覆盖90%重点林区。
- 生态修复评估:基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植被恢复效果,自动生成修复区物种丰富度变化报告。
多级安全管控体系
支持省-市-保护区三级架构,采用RBAC权限模型实现功能模块、数据字段级精细管控。
内置操作日志审计、敏感信息加密传输机制,满足等保2.0要求,已成功对接6个省级林业监管平台,日均处理数据超150万条。